干净整洁的街道、秩序井然的车流、文明礼让的行为、环境幽雅的小区、关系融洽的居民、热心服务的志愿者…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,茌平市民素质在不断提高,城市文明程度在持续提升,无数个清晰温馨的画面,连成了一片片、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倍感惬意、倍感幸福,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也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了“幸福美丽新茌平”的建设中。
政府领唱,精细管理为惠民
走进茌平环境监控中心,一面实时监控墙映入眼帘,监控探头覆盖全县各个角落。
据悉,县内城管、建设、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全县2万多个公共设施全部被纳入数字化管理中。街道上的井盖坏了、人行道的地砖残缺、自来水渗漏、河道被污染,这些城市细节都能被“数字眼”迅速发现,并通过定位系统报告指挥中心。
“一个问题从发现到结案,只要一个半小时,过去靠人工,要2至3天。”茌平县环境监控中心主任刘伟黎说,数字监管实施以来,切实为全县环境统计、总量减排、环境执法、排污收费等提供科学依据。
茌平的大街上,“镶嵌”在马路中间的一个个白色停车位格外引人注目。这是公安局依托网格化管理对全县堵点、乱点排查后,“挖”出的内嵌式停车位。目前,茌平县已详细制定城市规划、市容环卫、公用行业等15类71大项427小项精细化管理标准。
“精细管理城市是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习惯的基础,但管理要落地,必须以惠民便民为核心。不能为了整洁管死群众,而是为了群众管好整洁。”茌平县委宣传部长韩冰说。
社会合唱,让核心价值观生根
紧紧围绕文明礼仪、道德风尚、志愿服务等市民素质提升计划,我县将“创建文明城”和“培育文明人”有机结合,把理想信念教育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作为重点,形成全社会“合唱”文明的局面。
创建活动开展以来,文明健康进游园、文明和谐进社区、文明安全进校园、文明高效进企业、文明廉政进机关、文明和睦进家庭“六进”机制的建立,“道德讲堂”“经典国学诵读”“国学讲堂”等群众性课堂持续的开办,让文明新风尚不断发酵。
社区中,通过“亮家风、传家训、扬美德”、评比表彰“五好文明家庭”“好媳妇好公婆”,宣传具有道德传承传统的家庭典型,树立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家风。同时以“身边好人”为平台,发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凡人善举,让群众评群众、群众选群众,目前有492人次荣登各类好人榜。
城区建立了“善行义举榜”、道德模范主题园、好人一条街展示窗口等,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在社会做个好公民、在单位做个好职工、在家庭做个好成员,成了城市的文明元素,群众纷纷效仿,涌现出群众身边的各类好人和道德模范503名,全县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蔚然形成 。
机关中,广泛开展“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和“三个文明进机关”活动,茌平34县级领导、34个县直部门和800多名机关干部挂钩帮扶困难群众,为50多个村级组织和社区解决班子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、社会化服务管理等问题360余件,帮助3000余名困难群体解决了就业、就医、就学、低保等问题,评选出各级文明机关102个、文明窗口单位20多个。
志愿云网络,让公益服务常态化
茌平围绕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充分利用强大的志愿云网络平台,树立志愿服务人人可为、时时可为、处处可为的理念,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队伍,全县志愿者在线注册近10000人、志愿服务组织67个。
组织的健全,让服务活动常态化。近段时间来,各志愿组织举办了“同创文明城、共建美丽茌平”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,广泛开展“垃圾不落地,茌平更美丽”、“文明交通志愿劝导”、“十元十美”、“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”、“倡导垃圾分类”以及“关爱他人、关爱社会、关爱自然”为主题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项,涌现出“七彩年轮”志愿者协会、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协会等一批省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,这些优秀团队和最美“红马甲”活跃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和背街小巷、交通要道,成为文明之城亮丽的风景。(刘明明)